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

吴哥~~班蒂色玛寺



离开女王宫,汽车一路向南飞奔,大约20来分钟后来到一个岔路口,左拐又行驶了十分钟到达班蒂色玛寺北门。班蒂色玛寺(Banteay Samre) 在东美蓬寺东边4.2 公里处,Banteay 意指範圍, Samre 意指低下階層,表示古代此地居住的都是一些社會階層較低的民眾。寺廟建於 12 世紀上旬,和吳哥窟、塔瑪儂遺址、周薩將軍廟,都是同一時期的建築,風格也很相像。可以推测应该同样是属于苏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 II AD 1113-1150)时代的建筑。
 

这里也是吴哥地区几个较早修复的遗迹之一,由于过去修复后疏于维护,也造成多少的的损害。班蒂色玛不大,却有里外两层高高的围墙,围墙中间是寂静的露天回廊,内层围墙里面是一圈护城河,护城河包围着的才是神庙的主体。原本就不大的神庙,结构却又如此复杂,就使得这里的内部空间比较狭小,但巧妙的布置所营造的围合空间不但没有让人感到逼仄,还给人一种精致、安全、清净的感觉。这里真是很清静竟然没有遇到几个游人,与女王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比较之下,似乎更爱这里了。往往,被遗忘了的美景,才更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。

走上阶梯进入班蒂色玛寺内,左右两边走道有残存的回廊石柱。这些廊道原本有木造的屋顶,因为木头腐朽已不复存在了。班蒂色玛寺是座有二层回廊的寺院,但在东西向中央塔殿和内层回廊中的间隔却很小。班蒂色玛寺的锥状石塔,和吴哥窟的形式非常类似,过道门进到寺庙的内院,内层回廊的入口与走向中央塔殿的阶梯几乎是相连,空间显得相当跼蹴。

班蒂色玛寺(Banteay Samre)
 基座高过一米,似乎原本有水环布,就像围绕须弥山(Mount Meru)的咸海。此地由于访客稀少,环境十分宁谧,建筑又相当完整,流露幽雅氛围。沿着外层的走廊逛逛,当初走廊的屋顶是用木头做的,年代一久全腐蚀掉了,其与地面的角度都不是垂直,约向内倾斜五至十度,石头叠的歪歪曲曲凹凸不平,却仍屹立不摇,没有向地心引力屈服倒塌。信步穿梭在墙与墙之间,跨过一道一道的门廊,望向墙上的柱状窗欙造型,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石头,有坚硬挺拔的气势。这座远离主要遗迹群的寺院,虽然有些或多或少程度的缺损,却是走道、墙面、假窗、假门、栏杆俱在,相对来说保存的相当不错。

班蒂色玛寺(Banteay Samré) 大部分雕刻都已残破而难以辨识,班蒂色玛寺两层围廊几处可看的浮雕:


1 第二层围廊南塔门外侧(朝南)三角墙上刻有《罗摩衍那》(Ramayana)中的故事,Sushena,毗湿奴1008个名字中的一个,营救罗摩(Rama)和受伤的罗什曼那(Lakshmana)。
2.第二层围廊南塔门内侧(朝北)三角墙上刻有《罗摩衍那》(Ramayana)中的故事,修桥到愣迦岛(Lanka)和毗湿奴(Vishnu)大战阿修罗(Asura)。
3.第二层围廊西塔门外侧(朝西)三角墙上刻有猴王哈努曼(Hunuman)的军队大战群魔。
4.第二层围廊西塔门内侧(朝东)三角墙上刻有毗湿奴大战两阿修罗。
5.第二层围廊北塔门外侧(朝北)三角墙上刻有罗摩站在战车上大战罗波那(Ravana)。
6.第二层围廊北塔门内侧(朝南)三角墙上刻有罗摩骑在猴王哈努曼身上,指挥着猴军。
7.第一层围廊东塔门朝东三角墙上刻有“搅动乳海”和黑天(Krishna,毗湿奴的化身)大战蛇精Kaliya;朝南三角墙上刻有毗湿奴跨过乳海;朝西三角墙上刻有黑天举起Govardhana山。
8.第一层围廊南塔门三角墙上刻着《罗摩衍那》的一些故事。
9.第一层围廊西塔门朝东三角墙上刻有圆形的太阳和月亮。
10.第一层围廊北塔门朝南三角墙上刻有跳舞的女神Apsara和乐师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